伍贰伍心理
首届精准心理治疗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循证心理学学术年会召开
编辑:
2025-01-20 11:30:13
浏览量:208

2024年12月28日,首届精准心理治疗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循证心理学学术年会在南方医科大学顺利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和南方医科大学主办,南方医科大学心理学系和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准心理诊疗中心承办,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师范学院)、科学出版社及广东省心理健康协会心理治疗专业委员会协办。因场地限制,会议原计划300人,收到来自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共700余人的报名信息,实际到会380余人。

大会围绕主题“循证为基,精准为翼,促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规范化和个性化”,紧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精神,分享循证心理学最新研究成果,展示精准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与临床实践,聚焦精准心理治疗多维匹配模型,深入研讨如何在循证心理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干预,推动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规范化发展。

开幕式上,南方医科大学杨海文副校长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先后致辞。

杨海文副校长首先致欢迎辞,代表南方医科大学对与会者表示热烈欢迎,并介绍了南方医科大学的历史和发展成就,以及心理学科的建设成绩。伍新春主任委员在致辞中说,本次会议聚焦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现实需求,探索如何进一步提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规范化、科学化、个性化水平。 

在上午的循证心理治疗学主旨报告环节,北京师范大学伍新春教授作了《创伤心理研究及其对循证干预的启示》的报告。伍教授从创伤及创伤事件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其团队的系列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的主要表现、影响因素以及理论模型,并详细阐述了PTSD与PTG在同一时间点和时间进程中的相互关系,并指出两者在临床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同时,伍教授总结了系列研究成果对循证干预实践的启示,为循证心理学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经验。

北京理工大学贾晓明教授作了《基于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征:一项质性研究》的报告。贾教授在报告中深入探讨了基于中国文化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特征,提出心理健康标准应充分体现文化差异,并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强调培养爱国、仁爱、乐观向上的新时代大学生。报告展现了文化视角在心理健康领域的重要价值,也为构建本土化心理健康标准提供了重要启发。

北京大学刘兴华研究员作了《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的报告。刘研究员向大家介绍了由他开发的情绪困扰的正念干预(MIED),着重阐释了MIED的菱形病因模型及相应的核心干预策略,并分享了他带领团队进行的一系列有关MIED效果和起效机制的实证研究。当前,围绕MIED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备的干预体系和师资培养计划,旨在为更多受到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的人群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广州大学杨文登教授作了《循证学校心理辅导:理论考察及系列实验探索》的报告。杨教授基于学校心理辅导中的理论考察及系列实验探索经验,介绍了循证干预研究的六个步骤,并表示未来将致力于构建循证学校心理辅导数据库和指南手册,推动循证学校心理辅导的普及和应用,帮助更多学生获得科学、有效的心理辅导。

南京大学佘壮博士作了《基于当事人偏好反馈的循证干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报告。佘博士分享了一项基于当事人偏好反馈的循证干预研究。随机对照试验的结果显示,通过收集并反馈当事人的治疗偏好、与咨询师共同探讨个性化方案,能够有效降低当事人的早期脱落率,显著改善咨询关系。这一研究强调尊重文化背景与个体偏好,为心理咨询的规范化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会上,科学出版社主持了我国第一部精准心理治疗专著《精准心理治疗——多维匹配模型的理论与实践》(张小远等著)新书发布仪式。科学出版社医药卫生出版中心杨小玲主任表示,该专著具有理论创新、实践突破和行业引领三大特点,其出版将推动我国心理治疗行业向更加规范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为提升心理健康服务质量提供了可靠的理论指导和实践范本。

在下午的精准心理治疗学术论坛上,南方医科大学精准心理治疗团队基于多维匹配模型,围绕来访者“是否适合心理干预”、“适合何种心理疗法”、“适合哪位心理治疗师”三个核心问题展开九个学术报告,并结合临床案例演示如何在心理咨询与治疗实务中实现精准干预。

首先,南方医科大学精准心理治疗团队负责人张小远教授以《心理治疗从循证到精准——多维匹配模型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为题做了开场报告,他在梳理心理治疗从经验实践到循证实践再到精准实践的演进脉络基础上,提出了精准心理治疗的多维匹配模型,并总体介绍了该模型的理论构建、工具研制、实证研究和临床实践。

团队成员侯艳飞博士作了《药物-心理治疗方式选择:基于心理治疗适宜性的研究》报告。侯博士界定了心理治疗适宜性的概念,开发了相应评估工具,准确测量咨询中心来访大学生和精神科门诊患者的心理治疗适宜性水平,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来访者心理治疗适宜性可正向预测其治疗效果,回答了来访者“是否适合心理干预”这一核心问题,为心理干预选择提供了实证依据。

刘玎博士作了《心理治疗方法选择:心理治疗干预取向选择研究》报告。刘博士基于思考-感受-行动框架将心理干预方法划分为思考取向干预、感受取向干预和行动取向干预,并进一步发现来访者思考-感受-行动特征与思考取向干预-感受取向干预-行动取向干预的匹配能够显著提高咨询效果,回答了来访者“适合何种心理疗法”这一核心问题,为心理治疗方法选择提供了研究证据。

周社刚博士作了《心理治疗方法选择:心理治疗风格及其与来访者偏好一致性研究》报告。周博士界定了心理咨询风格的概念与结构,编制了心理咨询风格评估工具和来访者咨询风格偏好评估工具,并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根据来访者偏好选择合适咨询师能够显著提高咨询效率,改善咨询效果,回答了来访者“适合哪位心理治疗师”这一核心问题,为心理治疗师选择提供了实证支持。

孙熙原博士作了《基于经验-循证-精准的咨访匹配实践探索》报告。孙博士基于经验-循证-精准的咨访匹配实践,向与会者介绍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准心理诊疗中心的个案管理师制度,并通过《精准心理诊疗报告》的生成流程,详细展示了多维匹配模型如何从理论逐步转化为应用,并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与拓展,从而为患者的个性化治疗路径明确方向。

张欣博士作了《全疗程追踪评估:多维匹配模型的反馈式实践探索》报告。张博士详细介绍了以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精准心理诊疗中心为试点的反馈式实践探索。该模式通过定期、连续、标准化地测量治疗过程和结果,将动态生成的数据反馈给治疗师和门诊医生,用于优化和调整治疗策略。报告重点展示了该模式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实施流程、前后测结果的不同组合形式及其对应的处理方案,为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的精准协同提供了实践经验。

胡俊武博士作了《心理师临床实践中的治疗方法选择和风格调整》报告。胡博士从一个心理治疗师的视角,通过一系列精彩案例的分享,强调了精准心理治疗需要治疗师根据来访者的特征进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进行治疗风格的调整。而多维匹配模型则像一台导航仪,帮助治疗师快速做出决策,选择最佳的治疗路径,最终实现个体化治疗目标。

周颖博士作了《基于深度学习的多维指标整合决策研究》报告。基于多维匹配模型的核心指标,周博士结合深度学习方法开发了心理治疗工作同盟预测模型,并检验发现该模型在不同临床数据集的性能表现较好,为基于多维指标的心理治疗整合决策研究提供了新思路,进一步证明了多维匹配模型在精准心理治疗决策中的潜力,为个性化治疗方案设计奠定了研究基础。

赵久波博士作了《心理师对咨访匹配的态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报告。赵博士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对全国范围内心理师所开展的咨访匹配态度现状调查和影响因素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心理师普遍认为咨访匹配是重要、必要和可行的,这体现了当前专业领域对咨访匹配的关注和需求,突显了临床咨访匹配工作的实践价值。

在平行会场,北京大学刘兴华教授主持召开了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委会循证心理实践项目组第四次会议。该会议为内部会议,循证心理实践项目组大部分成员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会。广州大学的杨文登教授向项目组汇报了循证实践培训项目推荐的可能性、途径与具体实施方案;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苏艳丽教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王纯教授分享了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的临床研究探索及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辩证行为治疗研究。项目组成员就这些主题积极发言与充分交流,期待通过循证的研究方法与实践途径,推进心理咨询与治疗的有效性、规范性与科学性,提升国内心理咨询与治疗行业的专业水平和公信力。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杨文登教授主持了闭幕式。至此,首届精准心理治疗学术论坛暨第二届循证心理学学术年会圆满落幕。


来源:中国心理学会


心理悦读
更多 >
Copyright ©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 福建闽社心心理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闽ICP备05007210号
公司地址:福州市鼓楼区屏东路50号树兜幸福里5层 服务热线:400-918-2018 网址:www.fjmsx.com

智慧心理云平台

欢迎测评用户登录

看不到验证码?点击重新换一个!
登录则表示您同意遵守《服务协议》

立即注册 管理登录